《中国教育报》专题报道我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就

发布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0-07-23浏览次数:6498

720日,《中国教育报》第三版“新闻·综合”专题报道我校“三育、四化、六卓越”新师范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就。文章以《守正创新 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——聚焦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“三育、四化、六卓越”新师范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》为题,重点从“培养什么人”、“怎样培养人”、“为谁培养人”三方面,全方位展现了我校立足新时代,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。

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是教育的根本问题,35年来,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始终坚持“思想品德、专业技能、师范素质”(思想品德是立人之本、运动技能是立身之本、师范素质是立职之本)“三育并重”,以“四化协同”(“学校——地方”合作化、“教学——团学”一体化、“学——训——赛——用”体系化、“专业技能——师范素质”等评化)为实践路径,不断从生源质量、社会资源、教学团学、竞赛训练、实践应用、考试考核等环节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,相继为重庆培养了上千名体育教师,为重庆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优化完善,我校“三育、四化、六卓越”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系统化、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明确化、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卓越化。

六卓越:科学回答“培养什么人”这一问题

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,学院几代人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体育师范人才放在办学首位。35年来,紧紧聚焦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一办学定位,通过查阅、研读国家和重庆市政府等相关文件,走访兄弟院校、中小学校,回访校友等,不断优化和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内涵。2018年,通过系统梳理办学历程及成效经验,紧密结合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《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、教育部等《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(2018-2022年)》《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.0的意见》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(暂行)》(教师〔201713号)中的《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三级)》和《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三级)》等,明确提出培养与新师范相契合的“德高(品德好)、善教(教学好)、技强(技能好)、会说(口才好)、熟写(写作好)、活用(应用好)”即“六卓越”人才。

1.德高:品德好。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。坚持“四个自信”。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,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,扎根人民、奉献国家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成为有大爱、有大德、有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具有“四有”好老师标准。教育情怀深厚,从教意愿强。

2.善教:教学好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、基本技术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,以及知识整合与拓展应用能力。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,熟悉并能够依据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,以及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,运用体育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,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、学习过程、学习评价,形成、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。具备综合育人的能力,具有全程育人、立体育人意识,理解体育育人价值。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、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,自觉在体育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,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。

3.技强:专业好。具有较高的运动专项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、扎实过硬的运动项目基本功,做到“一专多能”,能够做学生专业知识、运动技能上的引导者、示范者和启发者。

4.会说:口才好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备较强的交流、沟通、演说能力,并且有较高的规范性、严密性、逻辑性、审美性、艺术性,能够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、感化学生的心灵、激发学生的情趣。能够做体育的宣传人、文化人、媒体人。

5.熟写:写作好。具备熟写教案、教学计划、教学大纲、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,特别是教案的设计。具有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创新的技能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,能够写论文、写报告、写课题等。能够写通告、请示、报告等一般公文。

6.活用:应用好。具有灵活运用的能力,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,赢得自身发展;能够胜任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、竞赛、训练、管理、服务等工作。具备基本的学生管理、班级管理以及治学治校能力。具备组织与管理全民健身、社区体育、健康活动等社会服务能力。

三育并重”,“四化协同”,科学回答“怎样培养人”这一问题

学院始终坚持“思想品德、专业技能、师范素质”的“三育并重”原则,以“合作化、一体化、体系化、评价化”“四化协同”为实践路径,培养“六卓越”应用型人才。

1.“学校——地方”合作化。以提升人才质量为中心,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政府、学校、社会资源,大力开展联合办学,形成校内校外联动机制。加强与重庆地区中小学合作,建立专项化人才培养输送机制,提高生源质量,为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搭建平台;打通人才培养信息渠道,为人才培养提供反馈信息,精准掌握与对接地方学校体育师资需求。与地方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、企事业单位等合作,为培养“六卓越”体育师范人才发挥载体性、基础性、平台性、信息性作用。

2.“教学——团学”一体化。有效链接教学、团学两阵地、两主线,打破第二、第三课堂和第一课堂壁垒,共同指向“六卓越”人才培养,确保学生既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与师范素质,又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修养。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对学生既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培养,又注重师范素质(讲、教、说、写等)的传授与训练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,促进学生认真领悟植根于实践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精髓,提高思想觉悟、道德水平、文明素养。团学活动围绕“六卓越”人才培养要求,秉持“三有三形成”育人理念(有品德,形成完美人格;有技能,形成专业规格;有理想,形成职业品格),积极开展各类技能比赛、入职模拟等活动,不断强化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、专业技能和师范素质,综合培养“六卓越”体育师范人才。

3.“学——训——赛——用”体系化。遵循个体完整技能形成周期构成逻辑,把教学习得、专项训练、模拟竞赛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,形成完整体系。通过课堂教学,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、技术(能);通过课上课下专项训练进行巩固、提高;再通过模拟竞赛进行运用、提高;最后通过实践进行提升、完善,形成螺旋式上升过程。从简单到复杂,从基础到综合,从学习到提高到强化到应用的循环往复不断刺激、持续改进,促进专业技能、师范素质不断提高、不断完善。

4.“专业技能——师范素质”等评化。专业技能指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运动技能,师范素质主要指学生在课程或课堂学习过程中的“教、讲、写、说”等能力。课程考核实行“专业技能、师范素质”等评化机制,把师范素质包括平时学习形成过程纳入到期末成绩评定中,等同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运动技能终结性评价。专业技能和师范素质等同重视、等同教学、等同培养、等同考评,促进专业技能和师范素质等同发展。

扎根重庆,服务地方,科学回答“为谁培养人”这一问题

从宏观层面我们始终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从具体层面我们始终坚持扎根地方,立足重庆,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化、协同化,为重庆特别是渝东南地区人民教育需求培养人才、输送人才。

三育、四化、六卓越”,构成了“内容(三育并重)——手段(四化协同)——效果/目标(六卓越)”的逻辑关系,实现了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与实践。一是创新性突出:育人理念创新——创造性提出培养“六卓越”新师范人才;改革举措创新——以“三育”为教授内容,以“四化”为实践手段;体制机制创新——建立专业技能和师范素质等评化机制。二是成效性显著:报考人数逐年递增,录取分数逐年提高,生源质量逐年提升;竞技水平不断攀升;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、行业资格证逐年增加;就业率保持在95%以上;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,普遍认为整体思想素质高,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,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具备体育教学所要求的运动技能,充分体现了作为人民教师的职业素养,在工作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工作业绩突出,为增强地方中小学体质能力,推动地方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,绝大部分成为学校、区县骨干。

链接: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0-07/19/node_4.htm